中国园林纪念陈俊愉先生花凝人生香如
全文刊登于《中国园林》年第08期P20-22 张启翔/年生/男/湖北黄冈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本刊编委(北京) 陈俊愉院士,我的研究生导师和学业的领路人,年6月8日因病永远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花卉事业,离开了他天天耕耘的梅菊斋,离开了他眷恋的校园和他的学生们。先生一辈子与花结缘,欣赏花、研究花、栽培花、应用花,他的一生像花一样,灿烂而充实,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和种子。他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中国花卉资源和文化的情有独钟,对科学研究的献身精神,对学生的关爱和严格要求以及他的豁达开朗、自信,充满激情的音容笑貌时刻出现在记忆中。 陈俊愉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学家、园艺教育家、花卉专家。在其60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他为中国园林和花卉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创立了观赏植物品种二元分类法;提出了着重于抗性育种的花卉育种新方向,对我国花卉育种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我国梅花品种的调查、收集、整理、分类、品种登录、育种及组织全国梅花科研、生产、全国性展览、梅花蜡梅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在金花茶育种及基因库建立、菊花起源及地被菊选育以及蔷薇、月季的引种、育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陈俊愉先生是我国的第1位国际栽培植物登录权威,主持负责梅花国际品种整理与登录工作,在世界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陈先生原籍安徽省安庆市,年9月21日出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家里的花园培养了他对花卉的兴趣。年夏考取了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实现了他从小立志成为一名园林花卉工作者的愿望。年,抗日战争爆发,全家由南京迁回安庆,在安徽大学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借读半年,年底辗转到了成都,继续就读于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年1月以优秀成绩毕业,获学校“金钥匙”奖,留校任园艺系助教。年考取金陵大学园艺研究部的研究生,在柑橘专家章文才教授指导下进行柑橘分类与育种研究,年毕业,获农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此期间,随汪菊渊教授在四川成都调查梅花品种。他从年研究梅花起至今,已达半个多世纪,对梅花的资源、品种了如指掌。年,他的《巴山蜀水记梅花》在上海园艺事业改进协会丛刊第15种上出版。根据他的调查结果,梅花可分为6大类,共35个品种,这就为他以后的梅花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年,陈先生受聘于四川大学,任园艺系讲师,主讲果树栽培学和果树分类学。同年,为了发展大后方的园艺事业,他除了授课外,还和同学、教师、亲友等在成都集股办起了自力园艺场,主要经营花卉和蔬菜种子等业务,任董事长。—年,他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对世界救济总署支援我国的蔬菜种子,进行区域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年,先生被聘为复旦大学园艺系副教授。年,他考取公费留学,赴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农业大学园艺研究部攻读科学硕士学位。在导师帕卢丹(H.Paludan)教授的指导下,3年间考察了10多个国家。经过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和扎实的实践锻炼,他具备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工作能力,通过答辩考试获荣誉级科学硕士学位。年11月,他冲破重重阻力,毅然离开了条件舒适的欧洲,带着妻女从丹麦绕道香港回国。 回国后,陈先生在武汉大学任副教授,参加讲授米丘林遗传学、达尔文主义、耕作学等课,并主讲花卉学、造园学、观赏园艺学等。年,晋升为教授。不久,全国院系调整,他来到华中农学院,任园艺系教授兼系副主任。除了讲授上述几门课外,还教普通植物学、普通园艺学、果树蔬菜选种及良种繁育学、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等课程。先生在授课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学生承担了很多园林设计任务,如狮子山华中农学院新校址的校园规划设计、河南信阳解放军步兵学校营房绿化规划设计、武汉市中山公园扩大部分的园林设计等。除本职工作外,他还长期兼任东湖风景区技术指导、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委员会委员等职。年,武汉发生特大洪水,他兼任华中农学院防汛指挥部堤防组组长,带领师生战斗在防洪抗灾第一线。由于他成绩显著,获得“武汉市三等防汛功臣”奖章和奖状。 年春,陈先生调任北京林学院教授,年秋起兼任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系副主任;—年,还兼任学校科研生产处处长;—年兼任园林系系主任。20世纪50和80年代,他曾分别连任2届校党委委员。30多年中,他一直兢兢业业,在园林领域里艰苦跋涉,为培养园林人才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有过成功的喜悦,也蒙受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和打击,但报国之心却始终未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对教育和科学愈来愈重视,使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花甲之年仍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他多次到广西、云南、新疆、安徽、湖北、福建、河南等山区调查花卉资源,30多年来,足迹遍及全国。他共撰写了约篇论文,其中有些论文在美国、波兰、日本的杂志上发表。年以来,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宣读研究论文和报告。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班),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年来共培养出博士25人次和硕士31人次,他们都已成为我国园林花卉事业的骨干。 陈先生著述甚多,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大型梅花专著《中国梅花品种图志》,主编了《中国花经》《园林花卉》《北京黄土岗花卉栽培》以及多本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园艺分支副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编委会主任。先生的成就和学识,受到了园艺界的敬仰。年任中国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理事长,年后被聘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热带植物研究所、武汉植物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从年起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2届林科评议组成员。年又被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风景园林研究所聘为兼职教授和所长。年被选为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创立了中国花卉品种二元分类新系统 花卉品种分类是花卉选种育种的基础。花卉品种分类的标准,各国一般仅以形态性状为根据。在我国古代亦沿用形态如花色、花型、重瓣性等来分类。陈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研究梅花的结果,认为梅花的品种分类系统不能仅依靠形态标准,而要以品种演化程度与之相结合形成二元标准,才能正确反映进化的规律。年《园艺学报》第1卷第3、4期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中国梅花的研究Ⅱ——中国梅花的品种分类》。形成了我国花卉品种分类新系统的雏形。这一新系统的特色,在于它既主要根据进化观点,考虑各系、类、型、品种形成与演化的关系,又适当结合观赏形态及栽培应用。两者兼顾,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称为“二元分类法”。继之,他又通过对梅花品种的研究不断改进,终于在年提出了中国梅花品种分类修正新系统,完整的、饶有中国特色的花卉品种分类新系统就此问世。这一新分类体系具有科学性强、明确适用、留有余地,又可指导生产、预测育种结果等优点。因此,此系统一经问世,就被广大花卉专家采用。目前,我国很多名花的分类系统都是按照这个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的。从而形成了花卉品种分类的中国学派,在理论上独树一帜,对花卉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虽然现在国际园艺学会在品种分类上有了新的体系,但对于栽培历史悠久,起源复杂的中国名花,先生的分类仍有很大的价值。 2建立金花茶基因库并进行繁殖研究 金花茶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濒危植物,号称“茶族皇后”。早在—年,陈先生就在昆明进行了以金花茶为父本的种间杂交,从年起他又组织领导全国协作组,多次到广西邕宁、防城、东兴等边境地区调查金花茶的种质资源,将已发现的金花茶的20几个种和变种几乎全部收集于南宁种植,并建立了2座金花茶基因库。在他的领导下,广西和北京试验出了一整套成功的繁殖技术,包括扦插、高空压条、嫁接与组织培养等。由于世界上真正黄色的茶花品种还未产生,因此,美国、日本等国的同行们一直在进行金花茶与山茶花的杂交育种工作。为了争时间、抢速度,他多次到广西亲临现场指导金花茶育种工作。已培育上千株杂种苗。年,此项研究成果在广西南宁通过部级鉴定,国务委员陈慕华等领导到会祝贺。年11月,先生主持的这项研究成果被评为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调查整理中国梅花种质资源并培育出在三北地区越冬的梅花抗寒品种 梅花是我国原产的传统名花,栽培历史已有多年。但对这一传统名花的种质资源,包括野生的和栽培的种质资源的家底还不很清楚。陈先生以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他生平爱梅,见到新的梅花品种往往异常兴奋。早年为调查梅花他走遍了巴山蜀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带领复旦大学学生做毕业论文,奔波于沪宁线上调查梅花。在欧洲留学3年,仍不忘多次航运梅花到丹麦。归国后在武汉执教,在调查梅花品种之余,亲自采种育苗,培育新品种。到北京后,又为梅花北移作了艰苦不懈的努力。年,他把经过20多年调查记载的品种整理成书稿,准备出版,但这些资料、数据和照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连同他指导研究生辛辛苦苦搞杂交授粉培育的20个抗寒梅花新品种的小苗,全被毁于一旦。这件事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他心酸。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梅花的春天来到了。他重整旗鼓,从头开始,组织协作组再到全国调查梅花品种,终于把我国野梅资源、古梅资源的分布和梅花品种基本弄清。年后,他组织了包括湖北、江苏、浙江、四川、北京等地专家参加的协作组,分工合作,对我国梅花品种进行了6年多的清理,弄清了我国梅花的种、变种及变型的分布。进而把调查所得的梅花品种,按中国梅花品种分类修正新系统,纳入了3系(真梅系、杏梅系和樱李梅系)、5类(直枝梅类、垂枝梅类、龙游梅类、古梅类、樱李梅类)和16型(江梅型、宫粉型、玉蝶型、黄香型、绿萼型、洒金型、朱砂型、单粉垂枝型、残雪垂枝型、白碧垂枝型、骨红垂枝型、玉蝶龙游型、单杏型、丰后型、送春型、美人梅型)之中。对我国现存的古梅进行了调查,确认了现存最古老的梅树为云南昆明市曹溪寺的元梅,树龄约年,品种为曹溪宫粉型的‘曹溪宫粉’。这一研究同时否认了现在所谓的“隋梅”“唐梅”“宋梅”的真实性,从而为梅花品种的去伪存真提供了权威性意见。在调查梅花品种的同时,陈先生又提出了在我国建立全国梅花研究中心和次中心的主张,通过多方努力,年3月终于在武汉成立了中国梅花研究中心,并建立了亩(约8.04公顷)的品种圃。这对研究全国梅花品种有着重要意义。在对梅花品种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年出版了《中国梅花品种图志》。这本专著收集了个梅花品种,每一个品种各附彩色照片和详细的文字记载。这本专著问世不久,即受到我国同行包括台湾、香港学者和日本国专家的重视,纷纷索购。他主持研究的《中国梅花品种的研究》项目在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经过20多年的梅花抗寒育种研究,选育出多个抗寒梅花新品种,经多年区域实验,梅花能在我国北方地区成功越冬,在北京植物园、北京鹫峰林场、北京市区等多个地方建立了梅园和梅花景点,实现了北方种植梅花的愿望。 4选育出地被菊及刺玫月季新品种 针对城市绿化中的二次扬尘,需要迅速扩大绿化面积,解决“宏观绿化”和“粗线条彩化”以及提高绿化植物的抗逆性与适应性等问题。陈先生勇于创新,在菊花和月季育种上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认为,长期以来,菊花育种偏向于花大、色艳、重花容、好重瓣等品质因素,造成目前菊花仅限于盆栽、本身抗逆性差、管理要求高等缺点。他要把菊花从花瓶、花盆中解脱出来,为城市大环境服务。经过20多年的努力,从年起,他选用早菊、岩菊,尤其是从美国引进的实生苗中选出的‘美矮粉’等作母本,用野生菊属种类作父本,即毛华菊Dendranthemavestitum、小红菊D.chanetti、甘野菊D.lavandulifolium、野菊D.indicum、紫花野菊D.zawadskii、菊花脑D.nankingense和“北京菊”等多次进行远缘杂交。以后又经过不断的回交和选育,在后代中选出了一批植株紧密、低矮、抗寒、抗旱、耐半阴、耐盐碱、耐污染、耐粗放管理和花期长的新型开花地被植物,被称作“地被菊”。经过在北京的主要大街、公园、学校、广场等地方的试验,表现良好,被誉为“骆驼式”花卉。经过近几年的区域试验,地被菊品种在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沈阳、吉林、呼和浩特生长良好,有些抗寒品种在乌鲁木齐和哈尔滨也能不加保护露地越冬,为三北地区园林绿化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目前,在先生领导下选育的地被菊品种已达70多个,花色丰富,琳琅满目。这种选育地被菊新品种群的方法和思想对其他观赏植物的选育方向,有明显的指导意义。这个研究项目于年10月通过了北京市科委组织的鉴定,并于同年在第二届全国花卉博览会上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又于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月季育种工作中,陈先生也是独辟蹊径。他认为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蔷薇资源,培育适合中国广大地域栽培的高抗性月季新品种群是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原产的蔷薇属植物占全世界总数的41%,而且中国蔷薇资源中有些具四季开花、抗性强、花具各色等突出优良性状。欧洲人搞了近年的月季育种,也没有育成四季开花的品种。自从18世纪中国的‘月月红’‘月月粉’‘中国彩晕’香水月季,‘中国淡黄’香水月季4个品种传入欧洲,参加欧洲品种杂交后,月季育种获得了飞跃的发展。现在已培育了2万多个品种。但现代月季抗逆性差的不少弱点,已开始引起世界月季育种家们的注意。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先生就带领他的学生用我国蔷薇植物中具高抗性的种类与现代月季进行杂交,特别是用报春刺玫、黄刺玫等与现代月季杂交,期望培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耐寒、耐旱、抗病虫害、管理粗放、四季开花的全新月季品种群——刺玫月季。当时已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杂种苗,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自年起,他又带领学生和研究生重新进行这项工作。为了弄清我国的蔷薇资源,他多次去山西、青海、云南、新疆以及我国东北地区收集野生种类,研究其生态习性与生物学特性,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育种。他指导博士研究生用我国三北野生蔷薇与现代月季进行远缘杂交,共杂交个杂交组合,授粉余朵花,获得了多颗杂种种子,其中有10株杂种苗在抗性和观赏性上表现突出。这就为培育全新的“刺玫月季品种群”打下了基础。年,他主持了北京市科委下达的“刺玫月季新品种群培育”重点科研项目,现在,他指导的博士生和年轻教师正在满怀信心地就这项课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5为探明菊花起源作出贡献 菊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名花,现为世界各国广泛栽培,切花产量名列前茅,但对这样一种重要花卉的起源,各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陈先生为了弄清菊花的起源,寻找栽培花卉形成、演化规律及途径,已经进行了30年的研究,在分析我国菊属植物的特点,了解它的地理分布以及查阅了大量古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他大胆选择了几种野生菊属植物进行远缘杂交,决心以人工合成的方式来研究家菊的起源。这的确是一条艰难的道路。60年代,他用野菊与小红菊杂交,培育出了四倍体的北京菊,成为通往人工合成家菊大道的一个开路先锋。年以后,他又带领青年教师、研究生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多年在黄山、天柱山、伏牛山、大别山等地进行远缘杂交试验,创出了一些新的“合成菊”。其中几个种间杂种在形态上酷似家菊(其染色体2n=45~54),已跻身于家菊的行列。这些通过人工远缘杂交产生的菊花类型再现了0多年前原始菊花的基本形态。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通过30年的长期研究,他已基本探明栽培菊花的起源主要来自野菊Dendranthemaindicum与毛华菊D.vestitum的杂交和随后的选育;而紫花野菊D.zawadskii等也参与了物种形成。直到去世前一个星期,陈先生将新出版的《菊花起源》专著交给了出版社。 6培育了大批园林花卉专业人才 陈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初执教至今,已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60多年。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为他严密的逻辑性、渊博的学识所吸引。他熟谙教育心理学。在讲课时,当学生觉得某一问题已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时,他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谆谆诱导,讲透这个内核,会使听课的学生顿时领悟,豁然贯通而感佩服不已。他认为我国的园林教育与科技水平和我国园林在世界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的花卉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但我国花卉研究却在所有生物学科、园艺学科中起步最晚。他虽已年逾古稀,但仍像青年人一样努力拼搏。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他认为,博士应立足于我国自己培养,但施教者又必须持有世界本学科的前沿水平。因此,他制定了把博士生送到国外学习的方案,并照此执行,以弥补单纯国内培养或单纯国外培养的不足。在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方面,他更是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对他们的思想工作,甚至恋爱、婚姻也都很关心。在对年轻教师培养方面,把压担子与手把手教结合起来。他说“备课一定要认真,我教了一辈子书,没有一次讲课之前是不备课的。”他身教重于言教,在73岁时仍坚持自己带研究生实习。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年轻教师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讲究学术民主,在为研究生授课时,学生有不同的观点,无论课上课下,都可以与他商讨,甚至争论。 他十分注意国内外园林花卉研究发展的动态,吸取国内外新的科研成果,如生态园林、抗性育种、细胞学、孢粉学、同工酶技术、数量分类等。直到去世前一个月,陈先生还与我探讨梅花全基因组测序及精细图组装的研究进展,并将分子水平研究成果与抗寒基因表达结合起来研究。这样,不仅使研究生把握住了本学科的方向,而且还更新、充实和丰富了教学内容。如今他的学生遍布全国,成为本行业的骨干力量。 陈先生为人谦逊、平易近人、精力旺盛、热爱教学。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在激励着年轻一代为祖国园林花卉事业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注:本文为作者根据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有关陈先生的内容修改补充。 JCLA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ejif.com/yjjg/4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银川市兴庆区花卉产业规划全文
- 下一篇文章: 首读南阳月季园月季大道15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