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了漷县非遗老手艺,从城市副中心走向全
北京绢花、漆雕、花丝镶嵌、毛猴……在通州区,正有越来越多的“老传统”站上“新舞台”,通过特色鲜明的非遗元素,打造高辨识度非遗文创品牌,让非遗老手艺走向全世界。 在漷县镇龙庄村的北京京绢制花厂里,摆满了制作绢花用的各式各样的模具,最早的模具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手工绢花第三代传承人杨秀芬:“这么多年的工具和技术流程都在这里面,我觉得我应该有点纪念意义,就是改行吧,我也舍不得我这些东西,有什么创新有时候还能去用,就舍不得扔它。” 北京绢花起源于明代,古称头饰花,其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形象逼真,是通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北京地区知名的非遗手工艺品。 绢花制作过程复杂,上浆、上色、定型、扎枝,每一步都由手工完成,作为北京绢花第三代传承人,杨秀芬从18岁开始跟着师父学手艺,从最早用石蜡手工制模,到机器制模,技艺的进步为他的绢花厂提高了不少效率。 手工绢花第三代传承人杨秀芬:“那时候要做月季,一天一人最多做朵,后来改良以后,咱们用串的,一天一人能做多朵。” 绢花逼真的特殊质感受到国家重大活动的青睐,从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桃花”似人间,到60年国庆水袖舞的“花车”表演,再到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杨秀芬将绢花的魅力带向全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 现在,绢花厂还在顺义区建起了代加工厂,拥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面料越来越多样,工艺也不断创新,成为了名扬海内外的仿真花基地,制作出的数百种精美绢花及工艺美术品走向世界,出口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国际市场,出口比重达80%。 被激活的乡村非遗传统文化还有被称为“京城工艺”四大名旦的雕漆,位于漷县的凌云雕漆厂已成为北京工艺品出口集团的定点生产单位,由本土进入国际市场。 此外,张家湾镇的花丝镶嵌、毛猴、手工绢人等,件件凝聚着精湛传统技艺的“北京礼物”,已经逐渐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魅力。 End 来源:今日漷县 欢迎转发分享到朋友圈! 京漷 想了解更多请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ejif.com/yjjg/11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雨中外1篇文徐淑娜京西文学第12
- 下一篇文章: 39元锦绣华北旅游年卡免费不限次畅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