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江湖内幕
清末民初时,社会剧烈变动,各行各业的江湖人士,为了谋生而创出多种技能,即所谓“五花八门”。 其中,“五花”包括:偷窃的小绺,是“老荣”;贩卖人口的,是“老渣”;捕盗捉贼的,是“老柴”;使星赌的,是“老月”;走闯江湖的,是“老合”。 “八门”则包括:算卦相面的,是金门;卖药的,是皮门;变戏法的,是彩门;打把式卖艺的,是挂门;说书的,是评门;说相声的,是团门;卖各种假东西的,是调门;唱曲的,是柳门。 今天的我们,可别小瞧了这五花八门的人物。他们不但在清末民初的社会中有着特别的势力,更是彼时平民化生活的缩影。 今天,凯哥就带大家一起,看看那江湖到底如何险恶,瞧瞧这社会里的世故人情。 当坑蒙拐骗被广而告之 首先要讲的,是骗术门的故事。 骗子们的骗术中藏着机灵,总是三五成群的团伙作案,有直接行骗的、有当托儿的,总之,欺负的都是老实人。而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当骗子盯上了剃头挑子。 清末百姓均蓄发留辫,所以,常常可见剃头师傅挑着剃头挑子串胡同揽活。民间俏皮话“剃头挑子一头热”,就是说的这个。因为,当时剃头师傅正是用扁担挑着工作行头。这挑子一头是红漆长方凳,即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挑子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一小火炉,即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保持着一定热度。 话说一个暖和的初春天,一位剃头师傅挑着担子走在三岔路口,这时有个人将他叫住说:“你给我刮刮脸。”剃头师傅扁担放定,请客人坐在座上,将扁担一头的铜锅里倒上热水,请这人过来洗脸。正在这时,街道拐角处走来一人,冲剃头匠摆手示意,伸手端起带凳子的挑子往拐角一退。 剃头师傅以为,这拿凳的和刮脸的相识,只是在搞个恶作剧把凳拿走,让刮脸的来个屁股蹲儿。这样想着,剃头师傅也就没再有疑心。 可刮脸的人往后一坐,噗通一声摔在地,急了眼,说:“你怎么摔我!”剃头匠说:“我没摔你,方才有人将凳子拿走了。”这人说:“我不认识他,没人和我玩笑,你快追吧,他将凳子拿跑了。” 剃头匠这才着急,追了出去。追出好远,没追着。回来一看,这边带铜锅的挑子也没有啦!剃头匠这时才明白,两个骗子是一伙的,一人骗一头。 要说这场令人愤慨的恶作剧,如果发生在远古时代,没有报纸没有网络,信息交流靠口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很久才能尽人皆知,骗子也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屡试不爽。但是,自从有了报纸,也就是民国人叫的新闻纸,骗子们很受影响——同一骗法只要用过一回,就不要再用了。 相类似的组团诈骗被“广而告之”的故事,还有一个。 某日,报载:某人在大米行买了六袋洋面,也就是现代生活的白面。可这人回到家中不久,来了两个自称米行伙计的人,说:“我们是柜上打发来的,你们家买了六袋洋面,内中有两袋是假的,布袋是蝠星牌的,面可不是蝠星的,我们掌柜特意差我二人来,给您调换一下。” (民国时米行竹签) 一家人也没多想,就叫这两人将面扛走了。可许久不见二人回来,到了米行一问,根本没有这么回事,这家人只好自认倒霉。 但当这件事情被见诸报端以后,受骗的一家人可就解气了。因为,那个时代的新闻也没有多少事件刊登,记者将这一社会新闻刊登出来,社会上的人都知道了,骗子们恐怕就很难再次行骗了。 上面讲的都是些破财的损失,而一旦出了人命,更看出及时宣传报道的重要性。 比如,民国北平《时言报》载: (北)平东公主坟住有刘克勋,在河南做事,因冶游得了花柳病,回家调治,有孙某按折子上的药方,专为人调治花柳。刘克勋服了他的药,上吐下泻,咽喉肿痛,三日不进饮食而亡。 花柳病也就是性病。民国初年,娼妓盛行,花柳病自然多。医院,且不说花费昂贵,就是当时人的保守思想,加上这事的不光彩,医院。得病的人,只好病急乱投医,找那摆地摊的野大夫。野大夫经过一番烟熏火燎,给病人服了自制的药水,有的含有水银,病人多半小命不保。 这次报道,讲的就是找野大夫治花柳病而不幸身亡的事情。记者报道此事,就是要在报纸上努力宣传,呼吁不幸染病之人,还是要找官府认可的正规大夫调治,千万别丢了性命。 借此话题,我们接下来就聊聊江湖上挑方卖药的故事。 当挑方卖药遇上西医挑战 清末的时候,给人治病的大夫不论是否医术精湛,随便挂个牌子就能治病救人。患病之人如果运气够差,不是被庸医所害,就是被假药或错药所误。在那个西医还没有被国人认可、大行其道的时候,行医的人只要练会了扎针就能忽悠人。 对于这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医而言,老祖宗传下来的《针灸大成》就像学生的考试宝典般灵验。因此书记载有四阴针、四阳针、四大总针、八法神针、九转还阳针、鬼门十三针和王灵阁一百零八针等等扎法,只要认准了穴位,绝不会出人命关天的大错。殊不知,《针灸大成》虽是瑰宝,但还是需要一番苦学,方能成就一代名医。 后来,西医盛行并逐渐被国人接受。江湖术士靠中医骗人的把戏没有了市场,很多人就转向吃西医的饭。 这群江湖术士没有去国外学习西医的经历,也没有在国内学习过注射,全凭壮着胆进行外科手术。由于外科手术要求非常精准,一不留神就能将动脉血管割断,着实要了性命,所以,政府当局实行考取行医证制度。而在各大城市受到了限制的江湖人,就跑到乡村市镇去骗乡下人。 这里,就有一个卖刀伤药的故事。 话说这一次,卖刀伤药的几个人来到市镇宽敞地方,先是嘴皮子溜的一件件、一桩桩,靠“卖弄钢口”(卖弄说话的技巧)把观众都吸引过来,这叫“圆粘子”。 然后,表演的人上场,真刀真枪地在自己的大腿上割一下,用上自己所卖刀伤药,伤口不一会工夫,就痊愈了。围观的人看着虽然也是将信将疑,但觉得反正比西医医疗费便宜,不如买上一两包带回家备着。 其实,这里面的内幕没有那么神奇,反倒有几分辛酸。原来,卖刀伤药的,其实是用的障眼法,关键处在手中的扇子。表演的人割破大腿皮肤后,血流涌出,于是他就围着场子转,其用意在于,让这股涌劲过去。因为,刚开始出血的时候,多好的药也止不住。 接着,待血液流的少了慢了,他坐在地上,使劲用扇子扇,意在寒风加速血液凝固,这时再涂抹上“祖传刀伤药”,外人看着真是有疗效。其实,他这时就不会从地上起来了,因为走动很容易使伤口破裂再次流血。所以,他们多半就是坐在地上吆喝买药,让助手分发药、收取药钱。 肉是真割,疼也是真疼,只不过是在强忍着假装没事。有的脑子活络的江湖术士,还知道利用老百姓贪图便宜的心理,搞个买一份送一份、过了五十份再买就不送的促销活动。 可是这卖刀伤药的买卖,到了后来就越来越少见了。一则是因为随着社会开化程度的提高,老百姓明事理、不迷信的多了,一则是由于政府当局要求行医售药要有卫生主管机关发放的证书,这些无证营业的江湖骗子难有容身之地。 所以,渐渐地,大地方是彻底见不着这些江湖行当了,偶尔在乡间集市也是看热闹的多、掏腰包的少。江湖人做生意,也就图个挣钱容易,谁也不愿挨刀流血,于是乎,干这行的人也就少了。 骗来骗去斗的都是心眼 除了这些常见的江湖小骗,清末民初独具一格的,是结合时代环境的大骗。 我们知道,鸦片输入中国以来,流毒社会,不知有多少人成了死鬼。而且,鸦片方兴未艾,吗啡又席卷而来,一时间对国人祸害严重。 既然有人吸毒,那就有人卖戒毒的药。于是乎,江湖上少则七八人、多则十数人,竟合伙研制了某种戒毒药,打着爱国爱民冠冕堂皇的幌子,投机行骗。 比如说,十个人的团伙,四个人主管向各大药店推销卖药,剩余六人当托。卖假药的四人来到码头、都市,住进高档的饭店、旅馆;托们则住进极便宜的客店。随后,卖药的临时租用一辆汽车,拉着药来到各大药房,主角一身西服从汽车上下来,跟班的伙计抱着几大盒戒烟药,走入店内。 这阵仗,自然会惹得掌柜、伙计毕恭毕敬地迎接。借此机会,这群骗子就谎称自己是某省戒毒会的委员,研制出新药,不论是吗啡、鸦片还是白面都能戒除,奉省府命令,来到此地推销。而且,他们言明,先将这些药品放在药铺内寄卖,卖出去货再来收钱。 掌柜一想,无本的买卖,卖了还有提成,何乐不为!过不了两三天,托们登门,开始数日零星买药,后来就大批收购,直到掌柜的供不需求。这时,掌柜的着了慌,岂能让白白到手的钱飞了。有些托更是把事做绝,留下四十大洋的定金,约定明日来收购三百元的货物。 到了这一步,掌柜赶紧命伙计跑去饭店订货,可得到的回复是没货。在伙计左右犯难之际,看到屋内明眼处堆放着药物,岂有此理,怎么能说没货!骗子推脱,这是别人预定的,不卖,光定金就交了三百元。伙计回去一禀报,掌柜脑门子一热,愣是高价抢了回来。 接下来就是可以想见的结果,之后数日,再也没有人来买戒毒药。等到掌柜察觉到事情多有蹊跷,差人来饭店验证时,才发现,骗子们早就远远的“开穴”(去外地),“急流扯活”(跑)了。 其实,江湖上的故事怎么说也说不尽。而清末民初这样一个大变局时代,中国社会内外激荡起伏,江湖更是一个人情百态的体验“场”。人们都喜欢一劳永逸式的解决办法,总要追问江湖中的秘诀是什么。《江湖丛谈》一书的作者连阔如先生,一生都在追踪江湖内幕,向老江湖请教了许多,最后悟出,社会里的事,最难学的是世故人情,江湖中的秘诀,也是从世故人情中研究出来的。或许,这就是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投稿邮箱:kaiwind sina.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ejif.com/yjjd/11088.html
- 上一篇文章: 清朝澄海三姐妹因婚不合,跳海自尽,没想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