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徐徐道来话北京”,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今天推送图文与音频内容不同,点击音频可直接收听!

如果您能穿越到年的春节,您想做什么?我想,我会来到北京城的街头,找到正在拍摄黑白影片的法国银行家卡恩先生,告诉他,多年后,他的这段视频被一位叫大谷的北京小伙,改成了彩色版,进而火遍网络,并且告诉他,正是因为看了他拍摄的这段影片,我们已经向喜欢北京文化的听众网友,介绍了很多老北京的历史沧桑。并且,我会着重告诉他,他可以多拍一点人力车夫,因为人力车很快就成了北京城的主要交通工具,并且,北京城里的人力车夫成了贫苦大众的主力行业,甚至连没落的清朝铁帽子王也成了车王。

在这段视频当中,人力车你来我往,真的是十分抢镜,无论是送葬人群中,还是在闹市茶摊,无论是从正阳门进城,还是从正阳桥出城,我们都能看到人力车的身影。

1

人力车是什么时候传入北京的?

人力车,北方叫洋车、胶皮,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是解放以前北京最普遍,也是最廉价的一种交通工具。人力车发明于日本,日语称作“若尼里沙”。关于人力车的发明人,有三种不同的说法,据年5月7日的《中央日报》载,一种说法是说人力车是由一名居住在日本的美国牧师发明的,另一种说法说是英国驻日本横滨领事馆的牧师佩里发明的,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日本人铃木德次郎于明治三年()制造出了第一辆手拉人力车。究竟人力车的发明者是谁,目前尚无定论。人力车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在年,是由一名来华贸易的日本商人进献给慈禧太后的。慈禧太后于光绪初年出宫时曾经乘坐过这辆人力车,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辆人力车。这辆人力车是比较原始的,两个轮子都是木制的,比较高大,车轮上包了一层铁皮,以使它坚固,因而又叫作“铁皮车”。车厢是木制方形的,比一般人力车的车厢要宽大。,西太后御用洋车(明信片),慈禧太后死后,车子曾陈列于颐和园乐寿堂由于这辆人力车是御用的,所以车身漆的是黄色油漆,车垫子是用黄龙缎子做成的。现在这辆人力车陈列在北京的颐和园里。

慈禧的洋车点击可看大图

年,袁世凯在中南海成立了一支人力车队。共有20名车夫,主要供袁世凯自家使用,以及接送前来开会的北洋政府的总长们。当时是两个人负责一辆车,出车时一个人在前边掌把,一个人在后边推车,快捷而稳当。当时要想进入总统府去拉样车,可是一种非常不容易的事,首先要托人送礼,这样才能得到面试的机会。经总统府的管事进行面试合格之后,再练上半个月的车,掌握了拉车的基本技术之后,再经大管事的检验考核,一切合格之后,才能够顶班出车。在这里,车夫们穿的都是军装,头戴大沿军帽,但军服上没有阶、级的军衔标志,出入中南海总统府时,要验看特发的腰牌。在大总统府拉人力车的车夫,每个月可以挣三块多钱,相当于1名士兵的饷额。在接送总长等大官时,或总统府逢年过节,以及办喜庆大事的时候,车夫们还可以得到一些赏钱。

袁世凯坐洋车的照片没找到,看看武昌起义爆发后还在河南垂钓的袁世凯吧!

2

街面上开始出现人力车

大约是在上世纪20年代,北京的街面上出现了专作代步工具营业性质的人力车,并且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据年的调查,北京的人力车夫至少有人,占全城人口的7%,占成年男子的11%,即每9个成年男子里平均就有1个人力车夫。根据年市政当局的统计,当时全市共有人力车辆,有大的车厂子近千家,其中最大的车厂子是朝阳门内南小街的宝兴车厂,拥有人力车多辆。朝阳门大街的马六车厂、繁华车厂,崇文门外上头条的五福堂车厂等也都拥有一二百辆车。当时最小的车厂子是一种“老太太车厂子”,这些车厂子大多是某个商贾死后,给他遗孀留下了一笔养老费,他的遗孀为了防止坐吃山空,想把死钱变成活钱,从而用这笔钱买来几辆人力车,进行出租,这种车厂子的车一般不超过10辆。老舍先生在小说《骆驼祥子》中,对旧社会洋车夫的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记录。在旧社会,拉了一辈子人力车,最后穷困潦倒,惨死街头的又岂止是一个“祥子”呢?在清朝末年,北京街面上拉人力车的有三个人最出名,他们都是善于跑长道儿。有绰号“伊犁马”的赵玉山,也有说叫赵德山的,有个姓程的,绰号“草上飞”,还有个姓许的绰号“火车头”,从这三个人的绰号中就充分地显示出了他们拉车跑路的速度之快。特别是赵玉山,当年正值二十七八岁,身强力壮,腿脚麻利,他的名号,在整个北京城都是有名的。

有一次一个太监出城到西山去办事,雇了赵玉山的人力车。赵玉山拉着车出了西直门,过了高梁桥,心里一痛快,就想“露一手”,显示显示自己拉车的本事。他从两条车把中间跳到了车把的外面,用一只手拉着车,依然疾跑如飞,一会儿的功夫就跑出去了十好几里地,他却一点儿也不显得累。坐车的太监见这个车夫确实有两下子,心里非常高兴,就问赵玉山叫什么名字。当他得知今天给他拉车的这位车夫就是四九城闻名的“伊犁马”之后,就立即从怀里掏出来了一卷银票,他告诉赵玉山,这些银票的数额大小不一,有一百两的,也有一两的,你随便抽上一张,就算是给你的车钱了。赵玉山从银票中抽出了一张,打开一看,见是一张四两的银票,太监叹惜道,“好没造化呀!”于是就又抽出了一张十两的银票,赏给了赵玉山。赵玉山见这一趟活儿挣了十几两银子,心里也很高兴,连忙谢赏。

“伊犁马”赵玉山在年青力壮的时候也确实挣了些钱,但是这并没有能使他富起来,当时的社会风气很不好,赵玉山逐渐地陷入了嫖赌的泥潭,并且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所积攒的“苦力钱”很快就花光了,并且还染上了花柳病。这时候的赵玉山已经无力再去拉车了,因而生活艰难,穷困潦倒。年9月5日,“伊犁马”赵玉山用条四丈多长的铁丝,一头拴在了自己的左手腕上,另一头栓了个包有石块的白手绢包,把铁丝扔到了西直门附近的电车线上,自杀而死。当天下午,经过警察局检验证明,赵玉山是被电击致死的,属于自杀。就这样,曾经闻名四九城,著名的人力车夫“伊犁马”赵玉山,就这样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赵玉山一生没有成家,孤身一人度此一生,因而死后也没有人为他葬埋,最后是由巡警阁子把他的尸体运到了西直门外的义地,草草掩埋了事.有人说,老舍先生在写《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时候,就是以赵玉山作为祥子的原型的。赵玉山之死曾在社会上引起了一阵小的哄动,各家报馆纷纷对这件事进行报道,老舍先生及时地抓住了这个素材,结合自己在北京的丰富阅历,创造出了小说《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悲惨命运,反映出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吃人的旧社会进行控诉。

4

大清王爷怎么就成了人力车王?

北京有不少地名都带着“坟”字,基本都是清廷达官显贵的墓园,比如礼王坟、郑王坟、八王坟……大概都是清廷的亲王、郡王所葬之处,后来有的成了景点,有的被开发成了生活区。而这其中有几个特别奇葩的地方,叫做“车王坟”。但在清王朝,可没有一个车王。可熟悉历史的人也许都知道,年,北平报刊上出现了一条醒目的新闻——《铁帽子王拉洋车》,一时间成为京城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这位落魄的铁帽子王名叫宴森,乃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兄长代善的后世子孙,大清末代克勤郡王。

这位车王其实真正的爵位是清廷的十二铁帽子王“克勤郡王”的末代继承人,车王只是他的绰号,但是这最后一位克勤郡王的绰号却把先人的名号都盖过了,克勤郡王坟也就成了车王坟。

这位车王名唤晏森,大清没了以后,就开始卖祖业度日,一出手就开始卖王府,卖给了当时的国务总理熊希龄,花了多少钱到现在还是保密的。

一些记者和外国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专门来坐他的车,晏森也不以为意,还特意拉着外国人到故宫附近,一边拉车,一边当导游。

之后更变本加厉,第二年就把祖坟卖给了之前内务府的某位人家,卖之前,还”贴心“的把树都砍光了卖给木厂。

晏森的先人中有位郡王是雍正、乾隆年间的宠臣,死后被赐了块驮龙碑,做工考究,羡煞了不少达官显贵,到了晏森这儿,没话讲,卖!

随手就卖给了张学良,被他拉到张作霖墓前去了。清廷郡王先卖王府后卖祖坟,最后只能在街上拉车,人称“车王”。

不过这钱有没有到他手上,还真不能确定,因为这位晏森继承郡王爵位的时候,才十四岁,刚领了两年朝廷俸禄,清廷就没了。

这位末代郡王,不吃喝嫖赌,不吸大烟,实在没有多少用钱的地方,但是卖完家业没几年,就身无分为了,实在不像是一个”败家子弟“,估计也是背了好大一个黑锅。

实在没钱了,饿惨了,这位晏森还是肯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就跑到当时的车行,租了辆车,去当了个拉洋车的车夫。

看过《骆驼祥子》的都知道,这些车夫大多是比较粗鲁、邋遢的,清廷郡王再没落,基础教育还是没落下,所以这位斯斯文文又干净的车夫,还是很走俏的。

但是一旦听说他是郡王,就都不敢坐了,坐过他车的人都在害怕:”王爷给咱拉车,要折寿的啊“。

到后来,整个四九城都知道了,一大群人在围观,都说这位“车王”拉车都是“龙行虎步”。简直胡闹。然后当时在伪满洲国做皇帝,还一直在以光复清廷为己任的溥仪看不下去了,就派人把晏森接到了长春。没几天,晏森就拿着个箱子人间蒸发了。估计是溥仪实在看不下去,给了笔钱安置他了吧。

末代的清廷,的确是众生百态。

参考书目:

《老北京的出行》齐鸿浩、袁树森著

《最后的皇族》龙翔泉明著

FM:周一至周日

早6:00-6:30

徐徐道来话北京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uejif.com/yjjd/10802.html